电子百科
1. 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电流。
2. 19世纪90年代,爱迪生光谱辐射能研究项目的一名助手尼古拉·特斯拉就曾提出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想。
3.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许树源教授在早几年曾成功研制出“无线电池充电平台”,需要产品与充电器接触,它主要利用的是近场电磁耦合原理。
4.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等人在无线传输电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地”点亮了一盏60瓦的灯泡。
5.最近,有几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无线充电的手机、mp3、便携式电脑。
利用物理学的“共振”原理——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
1.输电线中的电能传入用铜制造的天线中。
2.天线以10兆赫的波长振动,产生电磁波。
3.天线发出的能量传播到 2 米(6.5 英尺)外。
4.同样以10兆赫的频率震动的膝上型电脑接收到电流,能量充入设备中。
5.没有转换成膝上型电脑的能量不会被天线重新吸收。不能产生10兆赫共振的人和其他物体不会对它产生干扰。
1、从理论上说,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完全无害,因为电量只在 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但对于这种无线充电技术,很多人可能产生担忧,就像当初对 Wi-Fi 和手机天线杆一样。
2、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
3、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 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 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1)电磁感应
最为常见的无线充电方式是利用 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这一实现方式得到了无线充电联盟 (Wireless?Power?Consortium;WPC)的大力推广。
无线充电联盟成立于2008年12月17日,旨在为创造 和促进市场广泛采用与所有可再充电电子设备兼容的国际无线充电标准Qi,其成员主要包括德州仪器(TI)、国家半导体(NS)、ST-Ericsson、 罗姆半导体(Rohm)、诺基亚(Nokia)、RIM(Research?In?Motion)、飞利浦(Philips)、三星电子 (Samsung)、三洋电机(SANYO)、奥林巴斯(Olympus)、劲量(Energizer)等国际着名厂商,大陆的桑菲电子和台湾的力铭科技 也是该联盟的成员。
2)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另一种较为成熟的无线充电方式,其原理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相类似,即利用微型高效接收电路捕捉从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然后将之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压。这一领域的代表厂商为Powercast,该公司早在2007年便宣称,可利用RF广播在最多几米以外的地方对小于蜂窝电 话的消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WPC的重要成员Philips与之拥有合作关系。
3)电磁共振
还处于研发阶段的电磁共振技术,也可实现无线充电功能。此项技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Soljacic带领的团队进行研究,2008年,英特尔公司的工 程师们曾以该项技术作为基础,在距电源3英尺(约1米左右)的地方点让一个60瓦的灯泡发光,并且保持了75%的高能量传输效率。英特尔表示,下一个目标 将是利用无线方式对经过改装的笔记本电脑进行充电。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必须解决好电磁场干扰电脑其它元器件正常工作的问题。
1)Fulton公司与德州仪器公司(TI) 在CES(消费者电子展)2009上展示了一款专为iPhone打造的无线充电器,但前提是iPhone必须使用改装后的专用电池。
2)2010年中国CE创新设计盛典上,戴尔展示了一台无需电源的笔记本电脑Latitude Z,据报道,这是全球第一台配有无线感应充电基座的笔记本电脑。
3)韩国首尔一座游乐园内试运行一种新型电车。这种电车在铺有电感应条的路面上行驶时可“无线”充电。
4)无线充电技术被用于太空发电:该太阳能电站将电能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递给空间飞行器或地球表面用户。
1、随着 iPhone、iPad 等对电量充满“饥渴”的设备迅速兴起,研发无线充电等突破性充电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这项技术将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2、当前的很多无线充电系统依靠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这种方式工作 距离太短,设备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电量。充电系统立基于磁共振,电量可以在以同样频率发生共振的线圈之间进行无线传输。